本篇文章1550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王辛夷出生于北京

“最后一公里”是水利建设最薄弱的部分。 这是两年前,水利部部长陈雷讲述我国水利建设情况的。 即使现在,这个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5月2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推进节水型供水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各部委为此展开了密集调查。

最近,水利部农水司和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在徐州调查水利情况时指出,开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是广大农民的期望。 小沟渠等建设项目虽小,但涉及一个村庄、一个集团的抗灾和获得丰收的大问题,部分还涉及村民的水安全。

滞后的管理模式

从粮食安全等方面看,国家财政在农业用水、农田水利工程等方面多年来给予了大量补贴。

2009年,财政部等委员会印发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要点建设工程配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加强了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确定了配套办法、范围和申报主体。

五年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存在。 水利部快速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体制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干渠、支渠中,但从农渠到农田的水利管理仍然是“黑匣子”。

由于“最后一公里”没有纳入体制化管理,水从农水路导入农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如何征收水费,谁征收,目前还不确定。 这种混乱低效的基层管理不仅使大量价格上涨,而且把价格转嫁给农民。 ”前面的工程师说,国家不断向农业让利,但“最后一公里”,也就是农渠以下的管理不到位,可以在以往的种种努力之前放弃工作。

“全国半数耕地是“望天田” 两部委欲打通灌排“最后一公里””

陈雷表示,目前全国近半数耕地为“望天田”,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荒废、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中国社科院农村快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介绍说,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最依赖村集体,当时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近30年来,由于农村集体力量小,没有经费和主动性,无法建设和管理,许多地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落后。

处理问题的方法

李国祥说:“国家补助建设,农民再拿出一部分钱打井、增加滴管设施,当然很好。 但是,农民们现在水很便宜也不需要钱,所以相应地多出钱不容易。 所以,浇水依然满是水,浪费得很厉害。”

“农业用水、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特质,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价格机制进行。 这个农业用水很难回收价格,农业用水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很严重。 ”前面的工程师说。

这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可能实现全部补贴吗? 李国祥说:“政府完全出钱,农民录用时不珍惜,容易导致设施损坏。 之后,国家出钱维修,需要的投资额太大,会成为无底洞吧。”

李国祥表示,目前瓶颈的主要原因是收益主体、责任主体不确定。 他说:“一条农渠通过许多农户和农田,产权难以定义,谁投资、谁管理都无法落实。”

前述工程师表示,“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完全依赖市场调节不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国家的宏观利益。 ”。

李国祥认为,即使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开放了市场,但投资依然不足。 “农业具有公益性,公司看不到利润就不积极参加。 ”

为从根本上处理这一难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等规模化生产主体。 李国祥认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这些新型主体是自身需要的,也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应该由他们主导建设,享受国家补贴。

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采用水权拍卖和节水奖励的方法支持农民水利工程的建设。 李国祥说:“农民节水达到一定水平时,直接享受政府的奖励。 这样,农民就会产生积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

标题:“全国半数耕地是“望天田” 两部委欲打通灌排“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