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此次审查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地方债务很可能是重点。

地方债总量居高不下

这两年,受投资资金诉求的吸引,特别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便利下,许多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增加。 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

全国的债务数字更是惊人。 根据审计局的数据,到2010年底,全国政府债务达到10.7万亿元。 除此之外,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的“两会”上估计,目前各级政府的总债务规模为15万亿-18万亿元。 IMF首次公布了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数据,判断2012年广义的政府债务超过了GDP的45%。

除地方债总量高外,即便是一点点,城市负债率也明显偏高。 2012年,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达到188.95%,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达到219.57%。

地方债融资方式越来越隐蔽,除了除以以前流传的银行信贷外,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企业还通过信托、基金等方式举债融资。 根据审计,2011年至2012年,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出售后的租赁回现、资产管理产品发行等方式融资1090.1亿元。

审计署负责人表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监管困难,筹资价格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存在新的风险。 另外,债务规模增长迅速,还存在违约担保、融资违约、债务资金用途变更、债务资金闲置等问题。

地方债券风险扩大

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长下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然会带来地方债务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虽然城市债务率和偿还率有所提高,但迫于快速投资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借新债还债。 根据审计局数据,2012年,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11个省本级和13个省会城市本级债务规模较2010年有所增加,其中4个省本级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债务增长率超过20%。

与高政府债务相比,作为偿债首要来源的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率有所下降。 截至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本级土地转让收入比2010年减少135.08亿元,减少2.83%。 这些地区2012年以土地转让收入为债务偿还来源的债务必须偿还2315.73亿元,是当年可支配土地转让收入的1.25倍。

在楼市调控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地方债偿还能力有限,但债务持续扩大,引起许多人的担忧。 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地方政府的债务动荡越来越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城市化进程必然涉及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其优势是资金诉求大、投资可持续性强、盈利周期长,另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需要大量资金。 基于现有融资平台的地方政府债务体系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巨大的融资诉求。

“鉴定风暴”的目的是解决风险

在此次政府债务评选之前,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对全国36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评选。 时隔5个月再次掀起的“鉴定风暴”被一些市场相关人士解读为相关部门见底。 但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将其视为例行业务。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此次地方债大评鉴将是推进改革、稳定增长、结构调整的事业拓展。 目的是确保库存,吸收增量,防范和化解风险。

专家表示,地方债务支撑着我国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美国、日本等高债务率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债务水平仍在国际惯例的临界点之下,处于安全区间之内。 但是,由于各地偿还债务的能力不同,有必要防止一些地区和具体项目发生债务风险。

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计报告时,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理顺规范融资平台企业,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测

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应改变唯GDP论的政绩观,长期谋划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有限的政府偿债能力,保持合理的债务率,抑制投资过热,以此抑制地方债务规模。

审计署成都特派员办公室主任杨跃东建议进一步改革税制,建立事权与财权一致的制度,消除产生地方政府债务的体制根源。 并修改了预算法和担保法,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或提供担保,规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审批手续和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结构、聘用方向。

原文链接:日本新闻/财富//- 07/29/c _ 116725290

标题:“政府性债务“审计风暴”将至 防范化解底特律式风险”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