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57字,读完约10分钟

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采访时,71岁的张晓山说:“我出生在旧社会,在新中国长大。 我恢复高考后,是第一届本科生、第二期研究生,改革开放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1982年从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科毕业以来,张晓山已经在农村快速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等行业深耕36年,其学术成果获得孙冶金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研究奖等多项奖励。 从1968年开始,近10年的农村移居经验使张晓山对中国的农村、农业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说:“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也从这里开始,并且从这里撬动了其他行业的改革。”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关于九号院(北京市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原国家农业委员会、农村政策研究室等中央农村实务机构20世纪80年代在此工作)农村改革的重要阵地,张晓山说:“它是农村改革的代表,反映了农村改革初期的许多经验,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作为民间智囊团纳入九号院调查研究体系的中国农村快速发展问题研究组(以下简称“快速发展组”)依托于他所在的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现任农村快速发展研究所)。 这三年来,张晓山读了许多快速发展集团成员撰写的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认为:“快速发展集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nbd :改革开放前挤进内蒙古农村时看到的农村情景怎么样?

张晓山:当时农民也想改善生活,但大方针是以粮食为纲,不能副业。 当时劳动效率非常低,锄完一半,大家就休息半天,工作了几乎都回家了。

当时有很多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所以从我们自己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确实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nbd:1982年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到社会科学院工作,当时改革初期的农村情景怎么样? 你去农村做点调查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晓山: 1983年,我去山东省德州陵县蹲坑调查。 于是调查了几十天。 我接受了很多训练,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时社科院哲学所的陆学艺老师有“三农”情结,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觉得农村这么穷,农民这么苦。 我应该为农民做点什么案子。 他后来搞社会学,成为有名的社会学家,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对农村问题能有敏锐的感知。 另外,他自己对数字很敏感,通过分解数字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陆先生热衷于研究,有自己的视野和成熟的研究方法。 当时,他带我们参观了全县各行政机关,对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状况有了基本了解后,就到村里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让我们专门从事公社的蹲点。

鲁西北地区非常贫困,后来为了种棉花而生产到了家里。 当时被称为“鲁绵一号”,后来棉花丰收,农民卖棉花赚钱。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户的衣食住等整体生活条件还很差,但至少可以处理衣食住了。

当时特别感慨,觉得研究“三农”问题很重要,要踏实做,真正深入基层。

nbd :你看到上面写着之前也参与过九号院工作的复印件了吗?

张晓山: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离决策圈有点远。 但是,还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在做农业研究,所以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 我的好朋友和同学也是当时快速发展集团(农村快速发展问题研究组)的成员,所以很熟悉。 那个时候也有过一点交集,读过很多快速发展集团成员写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也参加过快速发展集团在所举办的报告会等。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当时的快速发展集团是有名的团体,有陈锡文、杜鹰、周其仁、张木生等,后来担任我副所长的邓英淘也是快速发展集团的骨干。 快速发展集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nbd :快速发展集团的成员和这个组织有什么好处?

张晓山:快速发展集团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优势之一是首先这些人有农村的经验; 另外,他们有农村感情,认为应该为中国农村做点什么。年龄也有差异,大部分是大学生,兼有专业的文字、道理、工作,所以这些人聚在一起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立场、行业、经验自由地说话。

当时北大经济系的杨勋老师,包括我们农经所副所长王耕现在在内,他们也非常支持这些年轻人。 所以,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共同讨论,然后成立了非常松散的组织,去调查。 例如,去较早开始生产的安徽省滁州区进行调查,写一份小报告,从理论、政策等全方位阐述,我认为这是改革的方向。

我们的研究者也和他们有一些交流,经常参加一些小讨论和座谈会之类的。 他们去调查回来,谈过他们的调查体验。

此外,快速发展集团在我们的两份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案。 他们当时的调查、观点,出现在5个中央1号文件(指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发行的5个关于农村就业的1号文件) )中,当然最终转换为政策语言的,第一是杜老(杜润生)等至少是中央

NBD :你如何看待1986年至1986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作用?

张晓山:改革开放后的这5个1号文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农村改革开放而逐渐捆绑的。 严格来说,承包生产、承包工作、挣工资不是新现象。 浙江省永嘉县的李云河县副书记,于1956年开始尝试租给家里。 他相当于出租给房子的第一人,但在1957年之前受到批评,成为“文革”之后就完全相反了。

到1958年,人民公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当时形势稍好,有些地方又承包生产。 并且在1960年,也有人提议建立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的“三自一包”,“包”是要出租到房子里的,很快就受到了批评。

1978年以后,思想逐渐解放,安徽省的一点地方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1979年小鉴村的大包干是最彻底的情况。 但是,当时的政策文件阶段性宽松,阶段性变通。 例如“不允许两个”到“不允许一个,不需要一个”,然后“可以,可以”。

截至1982年的第1号文件中提出了两个项目。 一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从生产到家庭、从集团、从责任到家庭、从集团,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另外,不同形式的承包有一定的场地和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土地情况统一应对。 这进一步为承包制制造了松散的捆绑。

1983年第一号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的快速发展。

从五个一号文件可以看出,随着实践的深入,政策是如何提倡先束缚大,先放松束缚,再放松束缚,最后上升到高处,从中央推广到全国?

nbd :小岗村租房是农村改革的象征,当时社科院那边有没有做过一点调查?

张晓山:当时有几个研究小组去地方调查,承包生产。 很多研究小组回来了,觉得和人民公社和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一致,走的是倒退的道路,但是只有我们农经所的研究小组最后有了肯定的意见,觉得这样很好。 当时,我们的两位研究员王贵宸和魏道南写的《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个好办法》论文获得了1984年度孙冶金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图片来源:本公司

此外,快速发展集团也在各地对比调查了不同的课题。

nbd :农业经济研究所方面从包产到户支持吗?

张晓山:当时意见不一致,大家可以自由交谈。 例如,在美国农业部,也有坚决反对让承包商进屋的声音,但杜老说每次会议都请反对者务必进来。 为什么呢? 不同的意见可以碰撞,所以有不同的意见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 所以当时气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nbd :首先是围绕这些点进行讨论吗?

张晓山: 1980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农研室吴象以总公司记者的名义写的长文《阳关道与独木桥》,吴象认为责任制是阳关道,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现在回过头来看,责任制是根本性的经营制度变化,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前流传下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培育市场机制经营方法的产物,是不僵化、不固化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

nbd :当时社科院的风格比较平等、自由、开放,您有什么担心之类的吗?

张晓山:其实,当时农村行业的大家讨论的问题比较“现实”,而且坦率地说,离农村研究和整个意识形态还有点远。 当然,也有在农村承包鱼塘的雇佣者是不是剥削的争论。 当时大家都去调查,调查结束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些作为内部参考向中央报告,领导看到有指示后参加座谈讨论。

nbd :国内为什么没有像农会那样成立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

张晓山:其实,新世纪以后,我们是鼓励农民快速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现代经济制度。 这强调了经济组织,但农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组织。

像国外一样,例如农民联合会是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它成为巨大优势群体的代言人,到国会去争取农民的权益。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经济组织下手。 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改后,增加了章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立联合社,在基层合作社之上成立联合社。 虽然可以在联合公司之上建立全体联合,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另外,为了改善乡村治理结构,也在探索德治、法治、自治的组合。 有的地方现在形成了“三位一体”,把农民的生产、提供、金融组成一个联合会。 我认为农村改革的组织结构形式也可以逐步探索和多样化。 然后,让我们看看哪种方式更合适。 中国所有的改革都是缓慢前进的,一下子提出革命性的东西当然可以,但也许未必能落地。

“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现在的改革实际上与当初不同,现在的改革中存在着很多既得权益的结构。 要打破这个结构,打破原有的制度障碍,就必须一步一步前进,大获全胜。 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之初逐步推进的方法值得今天进一步借鉴和学习。

另外,目前许多改革强调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必须是接地气,必须与基层创新结合,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是运动式的,不是一律的 目前顶级的设计大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政府主导性,所以向下发展很快,但有时并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顶层的设计要和摸石头过河的人结合。 因为,做顶层设计的人和摸石头过河的人不是一伙的。 摸石头过河的人有发言权,但他的话语权如何能与顶级设计相互贯通,贯通后,使顶级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长远来看符合人民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这需要指导艺术和智慧

 

标题:“每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激烈争论中 农业改革打破束缚终获成果”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