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3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记者张雯从北京出发

中国种业正式进入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8月13日,农业部正式启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深化种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种业是国家战术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在农业部表示,为了推进种业市场化改革,农业部已经为推进培育繁茂一体化的公司开辟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鼓励公司整合并购跳槽企业的科研机构及其资源,也鼓励中央和地方加快种业的发展

推进商业化育种的快速发展,是种业改革的一大亮点。

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中,“逐步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种子公司为主体,推进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公司流动”成为深化种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通过种业科技成果的确权和公开交易,鼓励科研人员依赖创新、依法盈利,激发育种创新活力。 通过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促进了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种子公司更紧密地结合,有利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提高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有利于国家良种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同时也有利于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形成繁荣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

“种业改革再入“深水区” 锚定产权公开交易”

过去种业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现在必须实现以公司为主体的转变。 为了推进种业体制改革,中央激励政策频繁发表。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整理发现,国务院从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三个文件支撑民族农业。 今年以来,农业部通过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支持公司提高育种创新能力,组织国家良种重要科研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推进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等手段,深化了种业改革的力度。

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过去育种的首要力量是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生产种子后,国有种子企业向农民宣传。” “但是,这个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效率低下。 科研机构可能会通过研究论证生产大量新品种,但种子到实际生产都不受农民欢迎,外国种子产业以公司为主体,研发、繁殖、宣传为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种业必须尽快接受市场导向的做法论指导。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要把商业化育种工作推向市场,交给公司,鼓励公司科研机构转制为有实力的种子公司收购。

8月13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实务会议上表示,为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下一步将采取“扶强、管严、促”等方法大力支持种子公司创新和快速发展。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种子公司总量从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5200多家,降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公司为106家,增长近两倍。 销售额超过119家,增长30%前50种子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占全国的30%以上。 这意味着种子公司的兼并重组正在加速,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标题:“种业改革再入“深水区” 锚定产权公开交易”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