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4字,读完约4分钟

市场反应不应过高估计数万亿元的政府债务风险

提高了透明度的政府债务有助于有效抑制潜在的金融风险,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本报记者徐科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债务数额大、隐含风险高而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掌握和评估。 这是继去年之后,政府的性债务再次全面触底。

在审计署审计政府债务信息后,上证综指于7月29日再次失去2000点大关,于1976.31点收盘,全天下跌1.72%。 一位基金官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表示,“市场反应有些过激,事实上,审计署对地方债务的审查一直备受重视,不久前详细披露了一些地区的政府债务状况,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动向。”

根据审计系统内部发行的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方案,此次审计大致如下:“看人、看账、看物、逐笔、逐项”,审计范围为中央、省、市、县、乡政府年底和6月底

“政府债务审计意味着对现有杠杆作用和风险因素的重新梳理。 短期内有可能揭示风险,再次降低市场风险偏好,但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有助于未来宏观政策的正确制定。 ”。国泰航空的时候伟翔说,中央释放出的改革信号不容小觑。 届时,地方债务带来的问题将成为逼迫一系列改革的理由。

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春荣表示,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刺激了地方政府竞争债务取得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这是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根源。 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市场制约滥用土地和资金,这也刺激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中央和地方收入财权和事权关系的不一致,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将债务导致的公共价格外化,债务的先后顺序更强。

“政府性债务第二次大起底 8月1日起进点审计”

年,审计局首次全面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 据分析,截至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无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从年到年,审计署还抽取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年度以来的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

这两次鉴定结果由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也向社会公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审计报告时提出,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摸底、加强监管是关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此前发表的《年中国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89个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总体较低。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全国体检机构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调查和评估,并提交中国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的《体检报告》。

“由于中央政府近年来采取了各种手段严格控制地方债务,地方政府以更加隐蔽、不在意价格的方式要求债务援助。 例如,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改变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 ”民族证券拆解师高谦在本报记者采访中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虚假的方法规避债务监管,但这种逃避债务监管的方法无疑增加了债务风险管理的难度。

“政府性债务第二次大起底 8月1日起进点审计”

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地方债的规模,以及资金是否应该投向行业内的那些行业等问题,市场和学术界争论已久。 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教授郝振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合理的投资行业只有两个。 一个是符合地方政府的确定计划,明确了的投资行业和相应的金额。 二是对计划外的临时杠杆作用和投入,必须经过地方人大部门的审议。 “只有当地人大部门承认举债的理由和举债规模,并对此形成决议,当地政府才能举债。 不应该轻易赋予政府部门杠杆化和投入的权力”。

“政府性债务第二次大起底 8月1日起进点审计”

此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财政部正在部署政府债务规模调查,将地方债务划分为显性、隐性、直接或有债务,制止地方政府债务扩大趋势,然后通过研究制定一点制度,开辟正道,堵上不正当的大门。

有学者建议,一是必须尽快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重视gdp和形象项目的偏差得不到纠正,政府债务通过各种掩盖方法“野蛮生长”二是必须尽快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 1994年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但地方支出远远大于中央支出。 地方政府以45%的预算财力承担了75%的事务,这是促使地方政府去杠杆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政府性债务第二次大起底 8月1日起进点审计”

随着此次审计结果最终结果的公布,政府债务透明度将提高,有利于各界的过度猜测和质疑,有利于潜在金融风险的防控,市场预期将更加稳定。

标题:“政府性债务第二次大起底 8月1日起进点审计”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