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3字,读完约8分钟

从海湾地区流向海外的人才比例为4.54%,比从海外流入海湾地区的人才比例高0.58%。 这是智联最近招聘发布的粤港澳海湾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流动报告中的数据。 报告书中虽然没有明确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绝对数量,但很明显大湾区需要高度重视人才向海外流出的现象,特别是在高级人才交流上,警告不要出现比进入更大的“逆差”。

“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亟待激活港澳专才在区内城市间流动”

另一方面,香港拥有庞大的人才数量,特别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大量人才,但与粤港澳海湾地区内主要制造业基地的人才交流并不充分活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网络快速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粤港澳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快速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香港、广州和深圳有较多的人才交流,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交流率大大低于广深两城。

“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亟待激活港澳专才在区内城市间流动”

在这种形势下,粤港澳海湾地区应该如何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外来人员落户方面将来会进一步开放吗? 从海湾地区以前传下来的制造业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4月13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解体会”间隙,《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记者对比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林教授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湾区的人才磁性吸引效果,也要警惕人才流失现象。 特别是必须防止流出大于流入。

林江的照片由本人提供

nbd :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突出吗?

林江:粤港澳海湾地区以三大世界海湾地区为目标,建设中国版硅谷,该海湾地区有研发和设计,产生了将小研发创意变为项目、变为产品和服务的自我循环 这个过程需要研发、市场、创新资源、国际化等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才能体现国际? 我国所有城市中香港最有资格被称为国际城市的深圳包括毗邻的广州在内,都比较成功地孵化了一些小高科技项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创新。

纽约湾区代表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代表科技创新。 正好这两种元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香港表现得最明显。 为什么增加了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最突出的特色是先进的制造业,在粤港澳海湾地区中,东莞是制造业中心,它至今仍被誉为加工制造业中心,但正在朝着先进的制造方向发展。

这样,粤港澳大湾区将国际三大湾区影响力最大、最重要的先进制造、金融、创新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三大湾区的“浓缩版”。

而且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与港澳关系非常密切。 过去40年,通过前店后厂、材料加工,这些城市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产业、金融合作频繁的这些地区语言文化比较接近,没有信息表达障碍,加之经济比较发达,人们尝试了新的事物,有了新的诉求。

所以,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提出建设粤港澳海湾地区,一方面是体现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另一方面特别注重以开放推翻改革、推进创新,以创新推进改革力度完善后,反而推进开放 这种开放和改革的因素可以在粤港澳海湾地区实现更好的互动。

图片来源:本公司

nbd :有人认为以前流传下来的制造业转型是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难点,你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林江:粤港大湾区的基础是以前就有制造业传入,服装、家电等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比较快。

以家电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顺德生产冰箱、洗衣机等销往国内市场。 当时,他们代替香港商人。 因为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所以复制了别人的技术。 但是,当时外商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因此没有相互竞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对珠江三角洲来说,其实不是以前传下来的制造业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而是以前传下来的制造业基础还不牢固。 那是因为以前传下来的技术本源不是当地本身拥有的技术和研究开发人才,而是初期的模仿。

当然,近年来,格力、美等稍强的公司在自主技术开发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例如,将前所未有的制造和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做得非常好。 所以,珠江三角洲前传下来的制造业总体上是进步的。

但是,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公司的雇佣价格上升,但是当地的制造业公司大多是外资公司,当地只有加工工厂,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所以相当多的公司被迫转移到了东南亚。 这其实是“做减法”。

因此,应对措施是用“加法”来填补空的空白,加法是一种新技术。 但是,在新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除了我们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必须提高外,还会遇到国外的技术封锁。

建立广东省自贸试验区可以在制度创新上先行试点,吸引外商,但光靠自贸试验区是不够的。 因为产业的承载能力有限。 因此,中央配置了整个大湾区,人口约7000万人,本身形成了市场。 这个市场对以前就有制造业传入,以前传入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先进的制造业等有一定的诉求,也有相应的承载能力。

所以,并不是说大湾区以前制造业就有什么缺失,而是以前就流传着制造业如何真正实现升级。 要使以前流传下来的制造业和新制造业融合,前提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咨询等领域)得到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湾区内的任何一个单一城市,对其现代服务业的支持都不够。

因此,一旦大湾区一体化融合迅速发展,大家必须相互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以前流传下来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内生 所以,与以前流传下来的先进制造业不是相互抵触,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照片:清华大学经营学院等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快速发展研究报告》

nbd :你也提到了人才问题,这不是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短板吗? 如何最大化其人才的磁吸引效果,特别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

林江:人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与上海北京相比,广东省的人才集聚能力稍差,深圳虽然高等教育资源没有特点,但由于成为了风险中心、创新、产业孵化基地,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 但是,随着城市之间的“掠夺战”愈演愈烈,其他城市也开始致力于获取人才,致力于营造更好的商业环境,与深圳竞争。

“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亟待激活港澳专才在区内城市间流动”

其实,大湾区的人才问题在于港澳人才,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才,多年来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如果香港的产业以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第一,那么在香港大学学习电子工程、生物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因为香港没有这些领域。 但是,如果能为大湾区服务,进一步为内地服务,就能为这些人才提供有效的土地,这也能大大缓解大湾区的人才瓶颈。

内地对港澳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小,是因为很多制度上的因素没有很好地配合。 许多香港居民长期在内地工作,但囿于一些相关规定而无法购买社会保险,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现在,我们开始消除制度上的小障碍,通过推进“香港人港税”等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如果这些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将有助于越来越多的港澳专家和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流入大湾区。

“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亟待激活港澳专才在区内城市间流动”

nbd :在推进都市圈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还不够。 以深圳为例,如果建成人口超过数千万的超大城市,户籍人口只有400多万。 你认为在这方面应该如何改善?

林江:这里面可能有些现实的想法。 例如深圳、广州的人口都是人口超过数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完全开放户籍确实不现实。 在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全均等的前提下,一旦开放,就会有更多的人口流入这些大城市,也不利于城市和国家的综合快速发展。

但是,除了这些特大城市以外,大湾区中,像东莞、佛山其实逐渐开放。 户籍制度的大趋势还很开放,目前的大湾区也是最能体现国内市场化力量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的监管力度相对减弱,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点点因素也逐渐淡薄。

(封面照片来源:本公司)

标题:“每经专访中山大学教授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亟待激活港澳专才在区内城市间流动”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