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5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记者张雯

在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眼中,当前的产能、存量、杠杆化改革与20世纪90年代以国企改革为主导的改革相比,面临着更多复杂的政策设计。

3月4日,杨凯生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清除产能、清除库存、清除杠杆,党中央国务院把它们视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十三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的一个要点业务。 我认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实力比以前更强了。”

1985年杨凯生36岁时进入工商银行,年事已高。 20世纪90年代的攻防遍及制度,多触及既得权益,给社会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变化的改革,是杨凯生最黄金时期发生的。

20年来,从纵向看,杨凯生说:“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迫使一些不适应市场的公司退出市场,‘破产合并’。 但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大不相同。 变化是,当时要调整结构、退出市场的公司大部分是国有独资的公司,相关员工是国有公司的员工,相关公司的债权人是银行,也是国有独资的银行。 因为当时政府有可能设计出带有行政色彩的政策措施来处理问题。 ”

“杨凯生谈“三去”:“简单依赖国家财政来处理是不尽合理的””

“例如,当时公司在银行设定的抵押资产,在公司退出市场时处置了这些资产,变现后,银行也放弃了优先受益权,用于集中安置下岗人员。 ”杨凯生说。

“在当时设立的资产管理企业中,来自银行的不良贷款的领取是按照不良贷款账本的面值领取的,1日元的不良贷款,用1日元买的。 众所周知,不良贷款处置回收后,有部分收入,但这笔收入不够账面上的金额。 如果有账面上的金额,就不叫不良贷款。 那么,如果理财企业一对一等价收购回来,处置不良资产,必然会亏损。 这笔损失最终将由财政处理。 这个方法当时设计得非常巧妙,被称为“时间交换空之间”。 这样,公司就摆脱了历史的负担。 ”杨凯生总结说,“许多银行具备财务重组的能力,最终创造条件,改革上市,就是为此

“杨凯生谈“三去”:“简单依赖国家财政来处理是不尽合理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和20年前不同,过剩产能分散在各类型的公司,面临改革的不仅是国有企业,相关员工的身份也更多,大银行也在改革,在国内外上市,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更加多样化。

杨凯生说:“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使用的行政化措施很难现在就简单地应用。” “现在需要的是认真推算。 例如,各地过剩产能的公司有多少,这些公司的上游下游有多少面; 如果员工需要分流,当地再就业空之间有多大; 安置这些员工的费用要多少? 那些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渠道处理。 那些可以通过财政渠道处理。 那些应该由其他股东负责。 这些公司的净资产还有多少,银行贷款还有多少; 如果银行处置了这些公司的贷款,那么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有多大,距离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多远? 这些问题都要计算出来。 ”

“杨凯生谈“三去”:“简单依赖国家财政来处理是不尽合理的””

杨凯生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当时为处理这些问题而支付的价格是财政负担,只不过是从财政的左口袋拿出来、从右口袋拿出来、今天拿出来还是明天支付出来的区别。 现在,依靠国家财政来处理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因为市场化程度正在提高。 现在,在消除库存、杠杆化、生产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复依法处置的构想,重复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

标题:“杨凯生谈“三去”:“简单依赖国家财政来处理是不尽合理的””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