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1字,读完约5分钟

即使是所谓的官网、旗舰店,“相当不安全”的网上次品率远远高于实体店的安全性指标明显超标……在网购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各种质量和假货问题成为了网络舆论的焦点

网店鱼龙混杂,公众仇恨很强。 “3·15”又来了,人们在问:“不断禁止的网店绝症真的没有药吗?”

(/S2 )“伤”)有名的电子商务公司几乎没有幸存下来(/S2 ) )。

11日,上海市工商局对知名EC平台246批包类、服装、小型家电抽检结果为94批不合格,次品率为38.2%。 其中,天猫、1号店、京东、国美、苏宁等知名电商几乎没有幸存下来,很多产品都出现在不合格的“排行榜”上。

记者整理不合格名单后发现,网购商品不合格率均高于实体店,几乎成了次品集散地。 上海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型家电市场抽查中,不良率超过三成,其中国美在线小型家电抽查率最高,10批8批抽查不合格。 “网购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实体店,广告不普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

在曝光问题上,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的现象屡屡发生。 服装类抽检中,除色牢度、纤维含量、标识等常见不合格项目外,还出现甲醛、ph值等安全性指标超标的新情况。 例如,麦网上销售的“莱茵曼”牌裤子,甲醛含量接近国家标准上限的2倍。

在商品的官网上也不是质量合格的“保险库”。 此次抽检结果显示,官网32批服装抽检中,4家7批不合格,不良率为21.9%,与去年8.8%相比有明显上升。 例如,官网上出售的h&m羽绒服的堆积量明显不合格。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格商品中也有EC平台自营和企业品牌旗舰店商品。 这次抽检包类旗店41批,27批不合格。 上海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抽检显示,京东、苏宁易购、东方cj等地销售的公称自营商品不良率不低。

“问”:假的,下一次的混乱是谁度过的?

这次抽检暴露了网购商品质量问题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全国网购商品质量投诉数量不断上升,年上海市12315平台受理的网络销售类投诉达3.8万件,四川省年网购投诉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4%,深圳网购投诉比去年同期增长304%

伪、二次产品现在成为网络购物产品质量投诉最集中的问题。 而且,隐藏着各种欺诈方法,使顾客“受伤”。 一位家电业人士表示,一些网购产品看起来与企业品牌、价格、实体店没有什么不同,但对基础从钢化玻璃变为塑料、边框变窄等重要零部件进行了“偷工减料”,从而节约了价格

网络旗舰店的促销活动也成为商家借机整理库存的方法。 一位网上服装商家表示,许多服装家纺产品都在网上清理库存、淘汰商品,虚假降价也屡见不鲜。 比如说,明明是年发售的衣服,如果变更为“年新型”的标签进行销售,顾客是很难分辨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抽查的商品大多来自知名电商、自营商品、企业品牌旗舰店、官网,但合格率依然不高。 上海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抽检结果显示,部分经营者对网络销售商品质量控制不严格,相关人员缺乏基本专业信息和比较有效、不允许销售有问题商品的措施。

另外,一位专家表示,网店的质量管理能力不如实体店,不排除故意“放水”到EC平台的嫌疑。 特别是对于有点难以获得许可的高级企业品牌,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了对供应商的审查。

另外,领域经验少也是EC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公司商品种类巨大,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非常年轻,经验、渠道与以前流传的零售巨头相比不完善也是频繁引起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

“管”:没有严格的规则就没有未来

专家认为,无论网购规模有多大,只要不处理假货、次品率高的现象,我国的网购市场就很难成熟。

目前,平台对虚假的售假、质量问题需要承担多少连带责任,法律上的判定较为慎重。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的张延来律师认为,EC平台面临的是数亿商品,要判定其真伪、质量,因此新闻量巨大。

专家表示,网购销售无视红灯的,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 否则,光靠EC平台的冲压检查是不容易实现的。 需要确定发生质量问题时,电商、供应商、物流提供者分别负责。

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实务方案》,印发了若干电子商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力争到年底提高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10个百分点,其中产品质量及抽查是手段之一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一方面提出,EC平台公司可以根据组织代码和商品条形码,建立完整的产品质量跟踪制度,进行来源跟踪,实现属地调查。 另一方面,对于电子商务不诚实或不良品销售等问题,可以建立和完善征信制度,将不良记录纳入征信系统。

标题:“网店被指成次品集散地和假货避风港”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