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23字,读完约14分钟

本周,知名度不高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因微信朋友圈“炎上”,是因为当地异乎寻常的低房价。 1.9万元可以买到55平方米的房子! 换算下来,每平方米的单价只有345元!

但是,看似超低价格的房价对鹤岗来说绝非好事。 实际上,房价低迷的背后,反映了当地经济规模不增不减,10多年间失去了约10万人口等诸多困境。

事实上,鹤冈这样的城市并不是孤独的例子。 在国家发改委上周发表了《关于印刷<; 2019年新型城市化建设要点任务>的通知》一书中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指明了“收缩型中小城市要转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严格管理增量,充分利用库存”的快速发展方向。

文件发行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很多解读,其中很多引用了同一组的数据。 2007~年,我国663个城市中,共有80个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12.1%。

这个数据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康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吴康是国内收缩型城市研究的创立者之一,这恐怕不为过。 更早的一组数据“从2000年开始每年有180个城市人口流失”也来自吴康和他的合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

4月11日,《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记者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远楼会见吴康,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

“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这种局部收缩的新现象。 我们的复印件是国内第一个。 ”吴康说,这项研究始于年底,基于“五普”、“六普”大数据的可视化解体,我国许多街镇乡正经历着人口密度下降的过程,但当时学术界尚未承认其对收缩的逻辑。

在新闻密度非常高的两个小时里,吴康向记者阐述了对城市收缩的认识错误,对收缩型城市未来快速发展的见解,当然也有他对这种城市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点看法。 “城市收缩不是禁忌,不能简单地完全看作是负面信号。 ”

 

吴康的照片由本人提供

nbd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暂时减少,被称为收缩型城市。 你认为单纯用人口来测量是科学的吗?

吴康:人口是重要的根据。 请注意城市的缩小。 最直观的水平是人口的变化。 国外缩小城市的一个特征指标首先是人口,这个指标比较容易得到。

当然,也有其他维度。 例如经济不景气、城市空之间的衰退和公共设施的废弃等。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受欢迎,城市公共空之间的质量会下降。 只有频繁采用这些设施和公共空之间,才有维持这些设施的投资。

城市收缩的内涵实际上必须远远超出这些方面,但这种现象很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捕捉。

nbd :另一个定义是,城市土地在扩大,但人口不变或正在减少,不是吗?

吴康:是的。 这样,城市的人口密度下降了。

我国城市化自上而下的力量很强。 有希望快速发展空之间再扩大一点,土地越来越多的城市。 一般的方法是,将周边过去托管的县通过撤县设市的方式建成县级市,然后撤县设区,即县改区。 这已成为行政上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所以现在中国很多特大城市没有县,都换了区。 例如北京,以前的延庆县密云县现在被称为“区”。

既然被称为“区”,默认为市区町村,其人口包含在“市区人口”的口径内。 所以,这些城市的市域人口基本上和市区人口一样。 但实际上,这些偏远县的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远远低于中心城区,这样合并统计,人口密度看起来似乎很淡薄。 但这不是收缩的问题,而是土地城市化比人口城市化快。

一个区从中心城区到周边,人口密度逐渐下降,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效率也必然下降。 因此,我们提倡使用城市常住人口。 这个城市是指以前流传下来的“urban area”和与其基础设施相连的周边城市,例如机场。 这和我们所说的城市概念很接近。

因此,关于城市收缩或收缩的城市定义,我国目前的统计还不能非常准确和科学地支持这一识别。

照片来源:吴康副教授等人的合作论文

nbd :根据你的说法,如果计算北京城市生活的人口,也包括延庆、密云这些远郊吗?

吴康:不能说北京的城市地区有明确的边界。 从城市到乡都是渐变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不是很准确,所以可以看到有些年度报告口径很大,几年后可能会被压缩等,有些年度数据有跳跃。 因此,数据的连续性不是最高的。

nbd :辽宁锦州的数据似乎也有这个特点。 年约94万多人,中途几年下降到83万多人,到了年又上升到95万多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增加了。

吴康:有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收缩城市的识别,可能需要从做法上选择一点数据。 不仅是人口,包括其他维度,也需要取得交叉。 如果一个城市在不同的数据中表现为量的下降,那么它就可以被认为是收缩城市。

目前,东北一点的城市多指标下降,所以可以说是“收缩城市”,是与西方概念最接近的“收缩城市”。

 

图片来源:本公司

nbd :是不是有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的“户籍倒挂”现象这种特有的城市收缩现象呢?

吴康:这其实是人口流失的。 因为常住人口通常居住6个月以上。 其实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收缩理解的错误。

目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很低,各地人口的增减主要来源于人口的流动。 以此为前提,一个总盘子里a变多的话,b一定会变少。 例如,乡村空我认为中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包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从不发达的地方流向发达的地方,以及城市等级体系上从三线城市流向二线、从二线流向一线的纵向流动

“每经专访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吴康:人口减少不等同于城市收缩,城市收缩不等同于城市衰败”

因此,要将这两类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增减与城市收缩区别开来,就不能将城市化过程中的正常人口迁移与人口收缩混淆。

nbd :但是,正如你所说,从中小城市移动到大城市,中小城市的人口确实会减少。

吴康:我们通常说的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能否称为城市化也许还有争议。 我认为这也是城市化的表现。

海外收缩城市是什么? 首先,当地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另外,由于产业转移,人口减少,也有引起经济、产业结构危机的老龄化引发的结构性危机。

所以,人口减少不是叫收缩,而是因为减少的背后有结构性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点城市可能和这种情况很接近。 改革开放前,东北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比较成熟,但工业化后期产业升级跟不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陷入转型危机,就业机会少,收入相对较低,因此东北许多城乡存在人口流失问题。

所以我们对城市收缩的注意,确实必须从人口的增减转移到关注城市背后发生的故事上。

nbd :这些收缩的城市还能复兴吗?

吴康:现在,在世界缩小城市的例子中,变革特别成功的不多。 城市快速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性和惯性,它微妙,内外因素重叠,多而杂,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成功的城市可以总结出一万个成功的理由,但如果把这一万个理由移植到其他城市,如果看不到它,也一定会成功。

 

照片来源:吴康副教授等人的合作论文

NBD:「2007~年间,中国有很多文案引用了80个城市“收缩”的研究成果,有没有稍微最新一点的数据?

吴康:当时用的是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有些数据口径可能有点变动。

报道的数据有点偏颇,80个城市实际上包括24个地级市、56个县级市。 另外,663个建设城市约占人口减少的12%多; 为了排除口径的小变动,10年间超过3年,或者人口连续3年减少,我们把它算作收缩城市。

近五六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前传说很多人流向“大户”,但现在人口在逆流。

随着国家的新型城市化政策,特别是中西部这几年,培育了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吸收人口成功转移到附近。 古人的人口大多遥远,例如从四川去了广东、江浙一带,现在他可能直接去了成都。

因此,识别城市的缩小并不仅仅关注人口数字的变化。 大多数人口增减不是结构性危机引起的,一个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是统计口径问题,一个是区划调整的原因,这些需要区别对待。

nbd :最典型的还是东北吧?

吴康:是的。 还有东南沿海、广东、江浙一带。 过去很多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大多吸收中西部的劳动力。 近十年来,由于产业升级,许多污染大、能耗高的公司转移,这些公司的劳动力离开,因此,有些年份的人口减少比较明显。 有类似浙江义乌和绍兴柯桥的情况。

另外,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几年在推进“机械交换”,释放出的劳动力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口变动。 我们在义乌调研的时候,全球化、贸易摩擦、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等都影响着他们,原因是多而杂,是多之元。

nbd :在调查中有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或细节?

吴康:我们去了黑龙江的伊春。 那是比较典型的收缩城市。

伊春过去依赖林业采伐加工,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由于采伐限制,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正如印染业最依赖的绍兴柯桥一样,环境整治后,人口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还很大。 以前说过“靠山吃山,靠水”,但是在某个城市,如果原本依赖的东西没有了,或者取而代之的新东西没有了,就有可能真的衰退。

城市产业结构多元化,四面开花,危机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就高了,东方不光明,很快就能恢复。 义乌就是这样。 因为是商贸型城市,产业类型相对多样,人口逆流也比较快。

 

照片来源:吴康副教授的论文

nbd :很多人把城市收缩看成是坏事件,认为人口多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后发特征。 你觉得那到底是负面信号吗?

吴康: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中性的,和我们谈论的衰退不同。

各城市必须根据所在的地理环境决定其主体功能的定位。 本来就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差的话,可能不一定适合携带大量人口。 主要是保护生态系统。

关于城市的主体功能区,必须把握现状,将诱惑分类。 在优化开发区,要重点提高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业韧性、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在开发区中等城市,要加强地方特色和质量的挖掘与建设,提高城市绿色生态水平,实现精细增长。农产品区的主要乡镇

其实收缩并不一定是坏事。 我们去义乌做调查的时候,当地人反映确实人少了,但是他们反而觉得城市变得更有秩序了。

今后,这个观点也会逐渐扭曲。 这次起草委员会的文件至少是从国家层面确定的。 收缩型中小城市请勿再增加数量。 不过不是大喜过望,而是要多考虑市民的感受,完善质量、绿色基础设施,关注他们的幸福感最重要,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

nbd :据你注意,有已经缩小但还在盲目扩大的城市,同时带来了一点负面的例子吗?

吴康:这种情况以前比较普遍,这几年比较好。 几年前,许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一点“鬼城式”的大规模新城开发; 包括许多三四线城市在内的高铁新城开发,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当然不能说是背后的典型,但第一是一点情况。 计划是理想的,但得不到实际的效果。

nbd :你对“缩小的城市、膨胀的计划”现象有什么看法?

吴康:这也是一个悖论。 另一方面,虽然人少了,但计划还在扩大人口,有越来越多的增量用地。 不能就这样下去。 国家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很慎重,地方上的开发批准会变得越来越严格。

nbd :如果不能继续下去,就只能走无缝收缩的道路了,不是吗?

吴康:不是这个意思,根据人口的现实情况,不能随便制定增量计划。 特别是在很多中小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动力已经消失,与其关注量,不如关注质量,但不是关注质量,而是一定要减少量,这不是那样的关系。

我们曾经关注量的扩大,现在应该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就业和收入的提高等,关注城市市民的幸福感。 那就是计划观念,或者逻辑价值观的转变。

 

图片来源:本公司

nbd :将来,一些城市会不会发生剧烈的收缩?

吴康:我国宏观政策、城市化的顶层设计比较科学,无论是学者研究还是政策回应,基本上都很及时。 我认为急剧收缩的可能性很低,但实际上我国的城市收缩不明显,大部分是局部收缩,即使东北出现了稍微收缩的城乡,程度也没有西方收缩城市那么夸张。

nbd :你怎么看现在收缩的城市和年轻人的关系?

吴康:年轻人可能觉得就业渠道有点少。 所以,他们中自由职业者很多。 例如,出现了很多网红和嘀嗒播音员。

例如,有解释说改革开放前东北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孩子的比例也最高。 因为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投资包括艺术方面都多了一点,很多孩子从艺到试镜都多了一点,形成了独特的“呐喊文化”。 这些文化形象可能与收缩城市有关联,但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单纯的关联。

nbd :你怎么看待在收缩的城市失去了年轻人,留下了很多老年人的问题?

吴康:其实我认为老龄化不仅仅是缩小城市的问题。 我国没有典型的老龄化危机导致的城市收缩,大部分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许多城市必须面对的。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每年都有很多就业岗位吸引外国年轻人,因此城市比较有活力。 虽然每个人口都比较稳定,也有稍微下降的地方,但是年轻人又离开了,另外没有补充新生力量的话,老年人看起来会非常多。

nbd :这样的城市会成为国家的负担吗?

吴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空之间的开发应该有更多的对比性。 例如,在城市空之间,要考虑设施的采用者是谁,首先如果是老年人,就要与老年人的诉求一致。

比如老年人的出行通常不能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老年人在散步,也喜欢在大型的开放式空间。 这些必须考虑。

nbd )回到文件本身,他说,收缩型中小城市必须瘦身强壮,转变惯性的增量计划思维,严格管理增量,充分利用库存。 你认为怎么样才能瘦下来? 身体有多强壮?

吴康:大部分中小城市只有一个单中心,收缩型中小城市没有条件快速发展多中心。 因此,这些中小城市不适合大规模新城开发。 因为建设也效率低下,不受欢迎。

收缩型中小城市可能还是需要回到主要城市。 因为主要城市由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形成,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公共服务设施,都是旧都市区比较齐全。 与其花大钱在主城区以外建设效率低下的新城市和子中心,还不如充分利用旧城区的库存。

标题:“每经专访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吴康:人口减少不等同于城市收缩,城市收缩不等同于城市衰败”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