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5字,读完约5分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生态环境部,根据原环境保护部的职能范围,整合了其他6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其中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的职责也归于生态环境部。

对此,李干杰生态环境部部长表示:“使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贯通,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对策。”

去年以来,随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形势错综复杂,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仍在稳步推进。 而且,国内碳交易市场不断完善,未来这些领域将纳入碳交易市场,如何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 是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9月7~9日,由太和智库主办,每日经济信息战术合作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举办期间,《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记者采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详细了解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快速发展。

nbd :今年年初,气候管理部门由发改委调整为生态环境部,您认为这一调整的意义何在?

李俊峰:这是统一调整环境气候问题,实际上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 从国家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将气候变化置于环境部门的管理之下,我国也效仿了世界这类机构的安排,而在现阶段,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协同效应。 用生态环境部长官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要制造“两张皮”。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每经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前行 钢铁、石油化工等应纳入碳交易”

nbd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上有些动荡,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 目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李俊峰:另一方面,大家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没有退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时从政府层面到公司、民众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另一方面,现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因为大家全方位的认知不一致。 美国决定退出巴黎协定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它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排放大国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所以现在,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虽然受挫,但整体上仍在继续前进。

nbd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走在前列,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担心价格会上涨,有这个问题吗? 你认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李俊峰:中国达到了一定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快速发展阶段的首要矛盾是快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问题,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受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增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是能源系统,但以高碳、高污染的燃料为主。 这是制造我们环境短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每经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前行 钢铁、石油化工等应纳入碳交易”

因此,对我们来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快速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转变、生活习惯转变等环境污染。

nbd :为了更好地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前国家正在加紧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前期7个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得如何?

李俊峰(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还不是特别完整,不仅在我国,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完整。 碳排放权本身不是商品,所以一系列的政策规定、规范必须将其定义为商品; 这也向整个社会提供了信号。 虽然现在没有把二氧化碳当作污染物,但是排出二氧化碳是需要成本的。 除了碳排放权交易之外,还采取了抑制碳总量、抑制碳强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率等措施,促进了增长方式的变革、能源系统的变革、生活习惯的变革这三个变革。

“每经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前行 钢铁、石油化工等应纳入碳交易”

nbd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现在面临着什么问题? 不是所有领域最终都会纳入碳交易市场吗?

李俊峰:最终如果是有碳排放的领域,就应该纳入碳交易市场。 但是,什么时候引进、引进到什么程度的深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引进,必须按班进行。

我们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还在过程中,随着我们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碳市场可以不断规范,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市场规范。

nbd :你如何看待中国碳排放交易的未来?

李俊峰(不需要马上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但必须提供碳排放有代价的信号。 对于生产过程的改善、产品的创新、研发,必须考虑未来的碳排放问题,这也是全社会在减排上必须多下功夫的未来商品开发,如果有高碳排放就没有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我们当初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三个目标。 推进减排,推进减排技术持续产生,发现减排价格的价格信号。

“每经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前行 钢铁、石油化工等应纳入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我们不希望它被一蹴而就。 当然,我们希望从比较成熟的领域开始,如考察、判断、技术测量方面成熟的领域等。例如,今年宣布为电力领域,随着今后碳市场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将纳入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排放巨头逐渐实现碳排放权。

标题:“每经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李俊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需前行 钢铁、石油化工等应纳入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