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16字,读完约11分钟

1982年夏天,与赵树凯一起在九号院(北京市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原国家农业委员会、农村政策研究室等中央农村就业机构于20世纪82年代在此工作)工作的78级毕业生有10人。 这样的批量准入是高层让希望长时间从事农村快速发展调查研究的农村插队青年毕业生到农研机构工作的决定的背景。 在1998年秋天离开九号院之前,赵树凯在这里工作了16年。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在20世纪80年代的几乎所有地区,九号院都是中国农村政策研究的枢纽地,可谓‘盛况空前’。 前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将在这里酝酿。 ’谈到九号院,赵树凯对许多往事印象深刻。 作为秘书一员,赵树凯最初进入九号院后参加了一系列的会议、出差、报告等活动,包括传播新闻、安排会议、记会议、接电话……忙得团团转,高层领导转发来的各种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我亲身体验到这里实际上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作为亲历者,赵树凯见证了九号院鼎盛时期的辉煌。 据他所说,九号院只刮了一点风,但曾经涉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牵动着亿万农民的心。 作为曾经执牛耳的中国农村研究者,他写下了中国农村改革华丽的史诗。

图片来源:数据图

nbd :毕业后,你去了9号院,首要负责那些工作? 对九号院有什么感受?

赵树凯: 1982年8月,我进入九号院工作。 此前4月,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个机构共同办公,杜润生担任主任。 被分配到了秘书。

当时,农村改革如火如荼。 上班后,我参加了一系列的会议、出差、报告等活动,亲身体验到这里其实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情况总结、问题反映、政策意见、文件起草等农村改革设计推进均在九号院进行。 当时,除了这个部门以外,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门没有其他专门的农村政策研究机构。 秘书的工作大多是发布新闻、安排会议、记录会议、接电话等,非常忙,经常会看到上级领导办公室打来的电话,以及上级领导转发的各种指示。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在二号院的会议室不断开会,杜润生频繁地召集、主持各种会议。 这些会议规模不同,水平不同。 例如农口部长、省市领导的报告讨论、各种专家学者座谈、来自县乡的基层官员座谈、甚至机关内部的实务会议等。 文印室内几台旧打字机整天发出中音,各种稿件纷纷印刷装订,累得两个打字员的女儿三天要哭一次鼻子。

nbd :关于注意事项,一号文件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吗?

赵树凯:在我有限的注意力和参与处,各一号文件的形成过程由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和几个大型会议促进。 调查活动的策划组织首先在九号院,除了讨论文件定稿的政治局会议之外,前几个会议是九号院组织的。 文件形成后期,召开了各省市和相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集中讨论,被称为“全国农业书记会议”,后来称为“全国农村实务会议”,后来称为“中央农村实务会议”。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在我的印象中,讨论第二个一号文件的会议很受欢迎,从北京到天津将近20天。 虽然争论很热烈,但由于“政策的死板”几乎被打破,分歧没有尖锐到讨论是否允许家庭承包的程度,气氛没有被紧张压抑。 会议讨论的问题,都是改革初期,农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承包给房子,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但是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吗? 农民在耕地期间,可不可以进行转卖的长距离交易? 雇主已经出现了,政策允许吗? 今天,这些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当时属于大政方针。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对于争议比较大的政策问题,往往要等到当时的中央领导表明态度,既有口头指示,也有指示。 例如,农民进行长距离交易,如果有材料说是投机者的“二道贩子”,当时的总书记就指示说“不是,是二郎神”“是处理农村流通困难的神”。 这份文件发行后,中央又连续发行了三个一号文件。 这些文件的突出贡献及时应对了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比较有效地突破了束缚农民的旧体制,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nbd:1982年~1986年,中央持续印发了5份关于农村改革的第1号文件。 从文案来看,前四个文件都有重要的政策突破,但第五个文件似乎没有出台新的重要政策。 你认为第一个理由是什么?

赵树凯:对。 这份文件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划时代的复制品。 第一,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对比改革以来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工作被忽视、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问题,强调进一步矫正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对科学的依赖,增加投资,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是比较社会上关于农村改革的质疑声,强调要多次继续改革。 但是,这份文件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形成过程也是曲折的。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在8月30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万里同志提出继续准备新的第一号文件。 九号院于9月上旬组成起草小组,一个月完成初稿。 11月26日至12月4日召集了一些省份的农口负责人讨论修订初稿。

关于文件起草方面的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措施可以提出了。 下一步的要点是贯彻已经形成的政策措施。 因此,新文件的定位必须是“巩固、提高、完整、执行”。 有人认为应该深化改革,提高生产力。 杜润生说:“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明年想做什么,都要挽留农民的要求。 现在农民对形势不满。 》1985年粮食大幅减产,进入连续5年徘徊期,九号院受到高层和外部的压力。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随后,中央农村实务会议于1985年12月5日至12月18日召开。 杜润生在会议上集中讨论了下一次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 其一,现在是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新工作如果没有经验,就容易回到老路,老路会在年轻的时候成熟。 怎么处理? 是继续深化改革,创造新的经验,支撑一点新的增长点。 其二,农村改革与城市合流,意味着改革与全国体制改革紧密相连。 目前需要调整城乡改革的步骤,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冲突。 汇合点首要在流通行业,价格问题最敏感,是神经中枢。 如果不采取整体战术加以应对,农村事业的独立性、充裕度就会小得多。 “这实际上代表了1986年第一号文件的核心。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会议上说:“现在,农村改革想再找一个主题。 就像出租给房子一样,一泻千里,已经没有了”。 随后,中央书记于12月19日讨论文稿,提出较大改革意见,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7日以“关于1986年农村业务部署”的文件名通过讨论。

nbd :也就是从第五个文件开始,依赖文件推进改革的作用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赵树凯:可以说,我个人的认识是,从第五号文件出台时开始,农村改革研究就陷入了某种僵局,九号院似乎找不到“北”。 第五个一号文件后,1987年发行了农村实务文件,但作为当年的第五号文件发表。

1987年的中央五号文件是明显的改革阶段性总结的特征,或者说是农村改革第一阶段的“收官之作”。 文章开头总结了农村改革的基本进程,认为新的经济体制框架从自主权、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经济形式、宏观调整等五个方面出现。 主体部分第一是梳理和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的改革方向和大致情况,第一个文案包括继续改革统一的采购制度。 搞活农村金融; 对完善双重经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个体经济和民营公司实行长时间稳定的方针等。 大体而言,这些文案都不能说是新的政策,而是对现有政策思路的进一步确定化或具体化。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当时,杜润生主持起草文件的主要助手刘堪,晚年,针对这五号文件,他说:“到了1987年,制作文件很吃力。 1986年冬天,和杜老说话的时候,我们感觉像一号文件一样的形式,已经结束了,不能再送了。 因为政策性的语言,号召性的东西已经不起作用了。 今后需要的是专业性、操作性、甚至专业性的法律法令。 ”

nbd :你认为九号院对中国农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赵树凯:九号院对中国农村的影响,不仅限于政策研究。 当时,九号院整合了全国农村和农业研究力量,非常有效地组织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直接为应用研究服务。 无论在什么年代,经常出入九号院的还有很多学者,这些学者不仅来自北京,也来自很多地方。

九号院的农村研究机构还有一个招牌,开始被称为“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研究中心”,两年后变更为“国务院农村快速发展研究中心”。 以该中心的名义,有专门的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动员了各种学术力量进行政策研究。 不仅如此,该中心还开展了许多国际交流合作。 当时,西方学者通过该中心来到中国,九号院领导利用这些机会听取外国学者的意见。 当时的九号院名副其实地掌管着中国农村的研究,可以说是“极其一时的盛况”。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nbd :九号院一共经历了两次机构改革。 作为亲历者,你认为改革对农村的实务指导体制产生了那些影响?

赵树凯:九号院作为中央农村事业单位所在地,从1979年到1989年存续了10年。 这十年间,经过了1982年和1988年两次机构改革。

九号院经历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82年4月取消了国家农委,成立了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研究中心。 新机构一般被称为“农研室”和“农研中心”,两块品牌一组,“农研中心”的运行依赖于“农研室”。 这一变化的体制意义在于,九号院农村实务机构从国务院行政职能部门变为党中央政策研究机构,这实质上是农村实务领导体制的深刻变化。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农研室”成立于1982年,1989年废除。 农研室后,农村的实务指导机构出现了新的形式,但农村的实务指导体制没有根本改变。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九号院模式的政策研究体制依然存在。

“农研室”取消后,进入9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了农村政策制定协调调整职能。 中财运营内部,成立了农村集团。 随后,成立了中央农村事业领导小组,在负责农村事业的副总理、政治局委员的领导下进行事业。 中央农村实务领导小组有专门设立的办公室,简称“中农办公室”。 多年来包括中央农村工作文件、连续十几年的第二批一号文件、政策协调和文件起草都由该办公室负责。 这种指导体制和实务体制与九号院有内在的一致性。 可以说始于1980年的农村政策研究体制得到了实质性的延续。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年机构改革是自1982年机构改革以来的第八次机构改革。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农村政策研究的协调机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新成立的农业农村部除了原农业部职责外还获得新的赋权,纳入中农运营的政策研究职责,除纳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农业项目审批职权外,还纳入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 方案确定,中央农村实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地区。 这样,与80年代初的农口机构相比,新成立的农业农村部既承担宏观政策调整,又承担实际行政职权,其责任定位相当于国家农委和农业部的整合。 这显然是一种新的农村就业指导体制和就业机制。 可以说,以新的农业农村地区的成立为标志,中央的农村就业指导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标题:“每经专访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中心主任赵树凯:九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