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0字,读完约1分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映半个月以来,《我不是药神》累计票房接近27亿元,电影热映也开始关注我国药品问题。

7月18日,在“病有药不倚药神”的慈善沙龙上,业内专家就近年来我国药品供应保障改革措施、难点等展开讨论。

关于我国药品的供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认为,我国药品创新能力比较低,药品生产公司分散、乱、小、差,多处于规模以下。

“我们新药的创新能力确实很低。 》以王震为例,我国近年来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中采取了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等措施,必须在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前几天刚看到的数字是,今年5月22日只有12种药物通过一致性评价,合格率非常低,289种药物需要在今年年底通过一致性评价,但现在只有12种通过了。 ”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中国很多“新药”缺乏实质性革新”

王震说,我们从一点统计数字来看,中国是新药大国,但仔细梳理,所谓创新药其实在化学结构上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大部分是表面创新、包装创新,如原来是固体,现在改为口服; 原来是装袋子的,现在变成装箱子了。

另外,王震还强调,我们的用药问题不是“药”而是“医”,首要问题是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需要完善。 由于药企“参差不齐”的情况和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药企宁愿虚假创新,也不愿真正创新。 因为即使进行真正的革新也无法带来多少利益。

标题:“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中国很多“新药”缺乏实质性革新”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