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4字,读完约5分钟

冯奎

记者付克友实习记者梁宏亮经陈星

过去五年,我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8000万人,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提高,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

城市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平衡城市化建设中的城乡快速发展问题?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都市圈”这种城市化形态? 如何优化中国的城市治理?

与这些问题相比,《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以下简称nbd )日前特别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快速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

nbd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时期,在你看来,有什么新的好处和新的趋势?

冯奎)国家新型城市化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中期判断。 我的综合评价是,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化的要点矛盾不是城市人口增长数量的问题,而是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诉求。

nbd :在城市化加速的情况下,农村的振兴也是必要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冯奎:我们不能脱离城市化,谈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我想多谈谈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振兴。 我们进行了多年的农村振兴,进行了大量的农村投资,结果把路修上山后,发现村民下山了。 之所以引起这样无效的投资,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设计这些方案。 城市化的各类空之间,运营商可以有力地支撑和推进乡村振兴。 例如大城市的功能辐射可以使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 小城镇在连接城乡快速发展中起着纽带和基础平台的作用。

“冯奎: 中国城镇化应推动大都市治理走向都市圈治理”

nbd :经常谈论“都市圈”、“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冯奎)都市圈和大都市这两个概念反映了地域和城市的关系。 都市圈强调的是中心大城市的辐射推动力,而城市群反映的是城市之间空之间的关系。 在“都市圈”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前者强调不同类型的要素集的凝聚,后者侧重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郊区、乡村的扩展。

nbd :在中国城市化,特别是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关系?

冯奎)现在的基本共识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建设。 但是,城市群的主体形态还是“将来的时候”。 我认为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现实形态。 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实,将大城市的管理推向都市圈的管理,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nbd :为什么说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现实形态?

冯奎)首先,中国的城市体系本质上反映了行政力量,行政中心由市场化资源叠加形成了几个现实的都市圈。 大致来说,以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为中心,现在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都市圈。 中国一直限制人口流入大城市,但1990~年中国城市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6个。 2009~年,中国35个一线城市人口增加3778万人,其中前15位大城市增加3010万人,约占80%。

“冯奎: 中国城镇化应推动大都市治理走向都市圈治理”

其次,从中国目前较发达的城市群来看,首要支撑力来自都市圈。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第一个以北京为核心形成的首都圈长江三角洲现在形成了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

三是从一点来看,从正在培育的城市群来看,实质拷贝的是都市圈,离开都市圈后,一点的城市群只能称为区域。

第四个方面,我想强调的是都市圈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谐快速发展最重要的空间平台。

nbd :如何理解都市圈平台在实现大中小城市和谐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冯奎)都市圈有两种作用:隐含作用和隐性作用。 隐含的作用需要发达的中心大城市;隐含的作用是中小城市,但中小城市在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中容易被忽视。

该怎么解决呢? 一是积极推进大城市快速发展,确定隐含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彰显隐性作用。 因为中小城市为都市圈提供了多支点、多中心的支持。 三是积极赋予不同城市自主权、快速发展权,实现城市快速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的多元化追求。

nbd :基于都市圈的现实形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推进都市圈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必须确定冯奎“谁执政”、“统治什么”、“什么时候执政”、“哪里执政”、“用什么手段执政”五个问题。 具体来说,政府、公司、社会组织、个人都是治理的主体,要把都市圈的共性、重要性、严重性、远景问题作为治理问题,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展开治理。

例如大城市的拥堵与中小城市功能不足、发展迅速有关。 中心区、副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微中心、特色小镇等,都是管理的关键空之间的单元。 并且,都市圈的管理必须走向法制化,不断进行完善的管理机制化,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标题:“冯奎: 中国城镇化应推动大都市治理走向都市圈治理”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