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9字,读完约5分钟

中科院日前发布了《中国持续快速遥感监测报告()》。 该报告对比大气、水质、土地利用、植被、水资源、农业等多个行业进行了记录和总结,科学客观地呈现出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历史变化。

“这是我国遥感界几十年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科研部门作为第三方独立客观完成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时序空之间的数据和分解结果,是制定、部署快速发展规划的决定 》主编、中国科学院遥感和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顾行介绍说。

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我国的二氧化氮排放浓度呈季节特征

遥感研究人员通过监测—年中国和主要地区的大气浊度和pm2.5浓度,全面展示了“十二五”以来大气浊度和pm2.5浓度时空的优越性。

副主编、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我们首先要观测二氧化氮的排放。 由于其排放对大气污染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空气体转化为硝酸盐,是pm2.5的重要前体”。

“我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我国的二氧化氮排放浓度呈现季节性特征,体现了人为排放的主导作用。 ”陈良富表示,冬季因供暖等原因增加了能源的采用量,形成了二氧化氮的年峰值,使得雾霾和重污染的防控更加困难。 而且二氧化氮的季节性特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春夏湿度增高,扩散条件理想,二氧化氮含量减少。

报告显示,我国大气中二氧化氮柱浓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价区。 其中―年,二氧化氮柱浓度高值区范围缩小,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就pm2.5浓度而言,京津冀在pm2.5浓度空之间的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 的趋势是—年pm2.5浓度保持平稳—年明显下降。

对此,陈良富说:“我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氮浓度的下降以及年后pm2.5浓度的大幅下降,有力地表明了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是比较有效的。”

在全国大型地表水体中,以西部清洁为主,东部相对较浑浊

此次报告还首次公布了2000—年以来全国大型湖泊和水库水质状况监测成果。

“我们的监测对象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湖泊、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 利用水质状况遥感指数,将水体分为21个不同的颜色等级。 等级越高水质越差。 该指数表明水浑浊程度的精度为63%。 ”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和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申茜说。

据报告,2000—年,全国统计的175个大型地表水体中,全年有变动,但总体来看,全国a、b类水体个数上升,c、d类水体个数下降。

根据年全国大型地表水体浑浊程度空之间的分布,西部水体以清洁和较清洁为主,东部水体以浑浊为主。 申西解释说,由于地形高、自然条件差,青藏高原湖泊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小,许多湖泊为清洁水体。 另一方面,东部平原湖区水系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由于河流径流和湖水搅拌等因素,东部平原湖区大多是浑浊的水。 东北山区和平原湖区由于湖水浅、面积小、矿化度高、地势低排水差和人为因素,该地区湖泊浑浊程度增高。

“中国可持续快速发展遥感监测报告发布  东部地表水相对浑浊”

实施遥感监测20多年来,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与中科院等多个机构共同,首次自主建设和持续更新了中国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及其动态数据库,全面、系统、连续地更新了30年来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变化。

据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遥感监测已有一年,中国土地266193.86平方公里改变了一级利用属性,占遥感监测土地总面积的2.8%。 动态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出现,东部地区和北方相对集中。 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大,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

“耕地变化最明显,其动态变化面积高于其他所有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先增后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该报告的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张增祥做了如下介绍。

另外,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最大。 张增祥说:“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1.32倍,年均扩大面积仍呈增加趋势。 其中,城市用地扩大1.76倍,农村居民点扩大1.1倍。 ”。

报告显示,2001—年中国植被生长期的起始期总体趋于提前,生长期的终止期趋于延长。

其中,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及西藏高原总体呈明显延长趋势,每年平均延长1.5天。 秦巴山地、南方沿海地区植被生成长期的起始期总体呈明显缩短趋势,每年平均缩短1天以上。 吴月辉记者

标题:“中国可持续快速发展遥感监测报告发布 东部地表水相对浑浊”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