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85字,读完约14分钟

在“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的“十四个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趁势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的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处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快速发展取得了那些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三农”行业的规划又应该有那些侧重点?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记者对着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进行了特别采访。

照片由回答者提供

作为农村出身的经济学家,马晓河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特别是农业农村改革的推动者之一。 在特别采访中,他详细列举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快速发展中可能取得的成果,并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应对快速发展不充分失衡问题,重点还是在农业农村。

马晓河说,“十四五”时期应重点抓好“增大”和“加速”两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农村体制改革。

nbd:根据您的注意研究,如何评价“十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促进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成果

(/S2/)马晓河(/S2/)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应该说是“三农”快速发展的政策强度最高、力量最大的时期。 对农村的投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都很大。


从结果看,在城市化方面,城市化率从年的56.2%上升到2019年的60.6%,农村生活人口从60346万减少到55162万人,减少到5184万人。

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从年到2019年,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的比例从28.3%下降到25.1%。 由于劳动力结构的转换,农业劳动力的绝对量减少,从去年的21919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19445万人,减少了2474万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农村生活的人均耕地规模,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也进一步增加。

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农业灌溉面积从每年6587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6760万公顷。 也就是说,到2019年,我国农业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这有利于我们建设高标准的农田。

另外,粮食产量从去年的6.606亿吨上升到2019年的6.638亿吨; 水产品产量从6211万吨上升到6480万吨,农产品产量供应比较充足,市场比较充裕。

从农村产业融合来看,其快速发展也比较迅速。 例如农村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各地发展很快。

在基础设施方面,这五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早,例如水、电、燃气、道路,特别是农村的环境对策在全国迅速发展。

另外,农村基本养老、大病医疗水平也普遍提高。 这些都可以点击。

最终从农民收入来看,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具体来说,农民可支配收入从年的11421.7元上升到2019年的16020.7元,人均收入上升17.8%。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民支出水平提高,过去五年按可比价格上涨61.2%。

二是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如汽车每百户农民汽车拥有量从13.3辆增加到24.7辆,5年增加11.4辆。 例如电脑方面,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从25.7台增加到27.5台的手机,从每百户226.1台增加到261.2台,增加也很快。

图片来源:本公司

nbd:你认为在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完成后,“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面临着那些新的形势吗? 相应地,“三农”行业计划中应该有那些关键词?

(/S2 ) )马晓河(/S2 )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首先,从结构转换的角度看,“十四五”时期我们诉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个国家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人均gni (国民总收入)进入1万美元区间,特别是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时,这个国家在城市的投资/(/k0/)之间越来越窄,这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机会。 相对于城市,农业农村的公共投资空之间比较大。 因为这个国家的公共投资要扩大,其要点必然要转向农业农村。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服务业的扩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 另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农业人口的进一步转移,也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预计今后如果城市化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到《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末,农村生活的人口将从现在的5亿5000万人上升到4亿80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另外,农村劳动力预计将从近2亿人降至1.73亿人,因此农村生活人均耕地将从目前的3.59亩上升到4.21亩,有利于农业规模的经营和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科技革命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目前,生物技术、新闻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给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会,这些技术在农业中的渗透和运用可以加快设施农业、新闻农业、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再次,乡村振兴战术计划在《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顺利完成。

农村振兴战术计划提出了82个工程、计划、行动,要分别在2022年完成。 这些工程、计划、行动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这些投入的增加和完成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政策方面,国家在“十四五”计划中更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先快速发展,补充短板、开放城乡循环、扩大内需等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

从挑战和问题方面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新冠引发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这给我国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带来两大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减速给财政增收带来压力,财政增收困难后,由于其他行业的刚性支出,财政将被追加投入到农业农村空之间。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会影响农民的就业。

二是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会影响农业、农村、农民。

目前,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美、日等国进行产业链重组,公司撤资、资本退出等挤压农民就业空间。

国际市场诉求萎缩,中国出口量下降,增长放缓,在国内库存中造成低端制造业不景气,影响农民就业。

另外,在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工业智能化改造以人工智能等取代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对农民就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是中国城市化的速度有可能比“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要慢。 过去五年,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平均每年增长1.13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预计每年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可能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是关注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关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是否会加大。

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在扩大,从去年的16630元扩大到2019年的26338元,差距扩大了近1万元。

从农村内部来看,农村内部20%的高收入家庭和20%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年农村内部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比低收入多21323元,到2019年扩大到31786元。 因此,在“十四五”时期,继续抑制城乡差距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必须应对快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重点在农业农村。 “十四五”时期,重点应放在一个“增大”、两个“加速”,即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图片来源:本公司

nbd:目前,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快速发展格局,但《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

马晓河: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快速发展格局中,应把农业农村置于更重要的战术位置。

首先从城乡循环来说,城乡循环在整个国内大循环中处于弱势。

简言之,地区循环与城市联系不上的是农村,产业循环联系不上的是农业,投资与费用循环联系不上的是农民。 因此,在新的快速发展框架中,应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第二,双重循环的核心必须通过生产、费用、流通等环节,但目前在农业方面,如农业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实际上还有很多尚未打通的环节。 例如,国内农业和国际农业的相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个市场、国内农业资源、国际农业资源两个资源必须相通。

另外,在体制改革方面也一样,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也需要贯通和协调。 举个例子,例如在土地制度方面,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该实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权的“三同”。 这些方面都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三农”将来会在“双重循环”的框架中扮演更重要的战术角色,在生产、供应或费用、投资方面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nbd:产业繁荣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基础,但要实现产业繁荣,农村产业优质快速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经营主体脱精英化,农业社会化 与“十四五”时代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你有那些建议?

马晓河: 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应该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 从这个角度看,农村产业融合应侧重于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方面。

具体来说,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在农业内部重组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快速发展什么样的高附加值产业行业? 例如大连的樱桃,春节期间一斤能卖300多块钱; 陕西暖棚冬枣一斤能卖100多,这些都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其次,可以以快速发展产业融合中的扩张型产业为重点。 比如蓝莓卖原料价格低,卖加工产品价格高。 当然,对于加工型产品,深加工比粗加工价格要高一些。

第三,可以从产业交叉融合中寻找增收点。 例如,在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农业和康养业的交叉、农业和教育的交叉中寻找快速发展和附加值点。

另外,还需要注意迅速发展通过工业化技术渗透实现附加值的产业。 例如通过智能化改造、ai等实现了农业设施的现代化,大幅增加了亩产的农业增加值。

举个例子,一点养猪场通过智能化的设备改造,在十几层的大楼里养猪,通过自动喂食、检测、消毒、灭菌等,实现了更高的效益。

总体上,在农村产业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要深化管理体制体制改革。

二要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要从政策层面支持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四要调整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优势关系,建立完整的优势协调机制;

五要完善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框架。


nbd: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 你认为在“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进一步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能够进行那些探索吗?

(/S2 ) )马晓河(/S2 ) )土地制度改革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土地征收、农村建设用地上市和宅基地流转,一般是“三块土地”。 二是承包方三权的分割(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

对“三块土地”中的土地征收,必须确定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缩小农村土地公益性征收范围。

征地具有强制性,同时补偿价格低。 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拼车”现象。 也就是说,一点点的土地不是公益性的用途。 例如,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可以不占用公益性的征地指标,但为了降低价值成本而使之成为公益性的征地是不合理的。

不仅要缩小公益性征收的范围,而且要强调公平。 也就是说,公益性征地在法律上可以强制,但在经济补偿上应该根据市场大致进行,市场补偿价格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判断。

就农村建设用地而言,只要得到法律批准计划的许可,农村建设用地上市的大体快速发展方向应该确定为与城镇国有土地实行“三同”——同地等价同等待遇,可以直接进入一级市场。

关于宅基地,要采取渐进的方法朝着穿越社区的方向改革。

将来,农村宅基地和城市商品房一样,应该流动、交易,成为财产性收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改革的速度不能过快。 在乡镇一级区际迁移考试中取得经验后,可以逐渐扩大到县域迁移。

对承包地(农村耕地),必须进行三权分置。 我认为三权分置的方向应该更加明确集体土地是属于乡镇还是村庄,以便更加明确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目前,有归自然队的,有归行政村的,也有归乡镇的,还没有统一。

二是稳定农户的承包权,核心是农户的承包权被人格化。 集体土地被承包后,土地的承包权必须落在个人头上,不能虚置。

最后,是进一步激活土地经营权,也就是流动和聘用权。 不能根据市场情况服从行政命令。

nbd:今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受到关注。 你认为《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应该有那些考虑?

(/S2 ) )马晓河(/S2 ) )在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术多次采取“以我为本,立足国内,确保生产能力,适度进口,支持科技”的方针,核心重要意义是坚定中国人的饭碗,饭碗 底线是保障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

具体来说,一是粮食生产供给达到一定量,也就是维持高自给率。

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仍然很高,谷物小麦、稻谷、玉米自给率均在95%以上,预计在“十四五”时期将继续维持高自给率。 大豆的自给率相对较低。

在大豆方面,必须采取差别化战略,在国内迅速发展蛋白大豆。 蛋清大豆主要以东北地区为主,通过技术投入提高大豆产量和油脂价值。 然后进口油脂大豆,采取多元化战略,从北美、南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以分散风险。

二是完全储备制度。

由于粮食生产有丰缺之年,为了调节丰缺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不断完善制度。 以一定的储备率在丰年储存粮食,在歉收年释放。

然后,需要观察储备体制改革,梳理和调整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国有储备与民间储备、销售区储备与主产区储备等的关系。

三是妥善进口国内紧缺品种。

我国粮食从国内来看有点结构矛盾,有些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进口。 例如,做面包需要有点硬的面,做饼干需要有点软的面。 这两个国内生产还不能满足市场的诉求,但这个量也不太大。

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安全性,还需要注意进口国的多样性。

封面照片来源:本公司

标题:“每经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城乡循环在国内大循环中属弱项,“十四五”需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