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4字,读完约5分钟

经过5年的运营,中国工程机械领域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9日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9月10日,中联重科宣布,9月9日已与香港cifa企业其他股东完成股权分置手续。 这意味着中联重科实现了对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企业的全资控股。

中联重科全资控股集团中情局,时机对吗? 全资控股,战术意义是什么? 资本市场对这次收购有什么看法?

国外并购a5年效应中联cifa的成功融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正在考虑,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收购是否成功了5年。 真正成功的海外并购,应该是公司海外快速发展战术、运营的完全融合。 被收购公司的内部管理效率和经营利润是衡量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果将梅新育的“海外并购a5年效应”理论落入公司范式,中联重科无疑是典型的样本。

在五年的并购整合中,中联重科和cifa在产品技术、营销市场等方面实现了无缝融合,并首次出现了协同效应。 据资料显示,在产品技术方面,中联重科利用cifa的搅拌车技术,在获得全球搅拌车市场首位并成功交付椅子的营销市场上,中联重科和cifa的混凝土机械销售团队和互联网完全融合管理, cifa作为中联重科在欧洲的桥头堡,利用自身的生产、技术销售互联网的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中联重科产品进入以欧洲为中心的多元市场。

“跨越国外并购“五年效应”中联重科完成对CIFA全资控股”

国际市场的成功也反哺了中联重科的国内市场。 从2008年开始的全年,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55%,比领域高2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占整体领域的比重也从18%上升到34%。 其中泵车的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32%上升到了去年的43%,居全国第一。

“今年上半年,中情局的利润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 另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技术买断式投资,与核心技术合作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25家自己的独资或合资企业。 ”

中联重科会长让·俊辛在“中欧高层论坛——走出去的中国公司”上的讲话中,完美总结了中联与cifa的成功融合。

“五年的磨合-整合-融合,中联重科在制度、管理、技术、文化和价值观上与cifa高位对接,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分散股权对效率和效果的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恢复、工程机械领域回暖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中联重科的国际化进程。 ”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因此,在这个时间选择完全控股的cifa,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全资控股公司cifa背后的全球攻略

詹鑫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发表了重要观点。 “国际化不仅仅是指将产品从中国销往海外、将人派往海外、将工厂建设在海外,而是在公司的战术、管理、技术、文化方面以世界为维度。 这意味着“走出去”只从中国出发。 因为世界是我们的目的地,也是我们的出发地。 ”

回顾中国联重科2008年《重大资产购买及关联交易报告》,可以看到全资控股的cifa是中国联重科“打造世界混凝土机械第一企业品牌”的既定战术,也是中国联重科全球攻略的关键。

孙昌军认为,全资控股cifa越来越多的是服务中联重科国际化战术的布局,已经巩固成果,将国际尖端技术和海外市场高位嫁接,在融合中引发裂变,为中联重科进军世界前三提供动力,顺利实现企业一体化运营,

特别是在美国经济走出阴霾、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工程机械领域回暖的大背景下,谁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效率越高,谁的战术步伐越好,谁就越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这一国际化战术的部署在中联重科日前发表的半年前的报纸上首次明确。

据半年报报道,在通过与cifa的市场融合和技术融合,成功布局西欧高端市场后,中联重科在亚洲、美国、东欧等国际新兴市场也完成了布局。 混凝土泵车、搅拌站等产品将首次进入泰国、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 搅拌车产品在俄罗斯成功获得数千美元订单的吨位小的履带起重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跨越国外并购“五年效应”中联重科完成对CIFA全资控股”

但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中联重科,我们需要回答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 全资控股cifa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

中联重科给出的答案是,全年企业每股利润增长0.02元,净资产收益率增长0.76%,预计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资本市场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从公告发布到9月11日,中联重科股价已2连阳,累计涨幅为11.32%。

真正国际化的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已经隐约可见。 业内人士也认为,中联重科这种以全球为维度的国际化模式,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树立了典范,值得中国工程机械公司仔细研究。

标题:“跨越国外并购“五年效应”中联重科完成对CIFA全资控股”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