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4字,读完约3分钟

本网北京6月27日(记者张晓松)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日前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密切关注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等行业状况,目前存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不到位,金融机构和国有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等

地方债增长迅速的领域的风险被强调

2011年,审计署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明确了截至2010年底的“底数”。 最近,审计署又对18个省本级和省会城市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增长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针对两次审计结果,今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的部分地区和领域债务风险突出,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

此外,审计报告还从新型融资手段、偿债资金来源、融资平台企业梳理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当前地方债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例如,新型融资方式包含风险风险,有些地区的偿债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道路等领域的债务借新还旧等。

政策执行不严格的措施无法执行

政令不通,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无法真正贯彻,风险就难以防范,就容易产生风险。 因此,今年的评鉴报告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金融审计方面,审计报告强调反映了差别化信用政策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例如,一家金融机构因小公司贷款和出口卖方信贷而额外收钱等,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审计报告深刻指出,中央骨干公司投资管理不规范,盲目跟随多晶硅、风力发电、煤化工等项目进行投资,有违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而关键的技术攻关和宣传应用激励措施也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在进行节能减排政策考核的基础上,考核报告的要点指出,地区节能减排措施不充分,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判断考核,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因内部统制机构不完备而导致的经营违规现象非常突出

建立金融机构和国有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是及时堵塞漏洞、化解潜在风险、抑制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局部性风险发展为全球风险的重要保障,这一方面也成为今年审计报告关注的重点。

报告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违规经营突出。 一些分支机构通过新的返还、第三方交换等方式隐瞒资产质量,大量融资资金汇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贷,干扰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一点发生在中央骨干公司特别是其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盲目决策、违规决策及决策不完善和不严格时,由此形成的损失和潜在损失达数十亿元; 一点点的公司虚构销售和价格费用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填补财务风险的风险。

原文链接:日本新闻/财富//- 06/27/c _ 116319506

标题:“审计报告揭示三大风险隐患”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