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4字,读完约5分钟

◎经记者周程实习生冯彪从北京出发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术下,地方正在寻求积极融入的“良药”。

3月8日上午,来自全国两会的信息显示,成都首次提出从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城市构建“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更好地实现了“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术的互通。

记者在仔细阅读相关计划后了解到,李克强国务院总理说,成渝西昆协调快速发展的想法很有意义,应结合实际通盘进行思考。

对此,需要考虑的是,总理所说的“有意义”在哪里? 菱形经济圈会给该地区的快速发展乃至整个西部的快速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目前,那些肘子需要克服吗?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以下简称nbd )特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

想法新

菱形经济圈补益三大战术

nbd :如何理解“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概念?

陈耀:这个构想可以追溯到以前西部迅速发展的几个经济区的概念。 “十一五”之前提出了南贵昆经济区(南宁、贵阳、昆明)。 我国“十一五”时期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十二五”时期提出西三角经济圈。 也就是说,基于成渝并入西安。

由此可见,当初的西三角和现在提出的菱形结构的构想都是连接西南和西北的想法。 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平原是西部地区最好的两个大地方,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联系不太紧密,信息表达不方便的情况下,提出现在菱形经济区也是一个新的想法。

菱形经济圈是未来优化空之间结构的构想,这个构想必须完整,但构想很好。 这个构想将对未来中国三大区域战术的对接起到巨大的作用。

nbd :“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建,目前的现实条件和依据是?

陈耀: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期,中央提出要优化经济快速发展空之间的结构。 的空之间的结构如何优化? 大战术是在四个板块下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术。

“一带一路”引领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战术。 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连成一体,四个地区形成菱形,也形成纵向带,“一带一路”建设加快。

在我看来,与成渝的联系更紧密,现在已成为信息表达的西三角。 从成都到西安,从重庆到西安的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这样成渝和关中地区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下一步是向南扩展。 南部昆明和贵阳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两个都市圈,即滇和黔中。

长江经济带有五大城市群,三大二小,即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 如果在未来建立新的框架,利用菱形经济圈,就可以将这些联系起来形成重要的西部板块。

迎接利益

未来迅速发展西部地区

nbd :菱形经济圈的建设会给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陈耀: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与昆明连接后可形成南方丝绸之路,通过云南使孟、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使我国内陆腹地更加开放。

具体来说,昆明作为向中国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菱形经济圈可以使开放战术与西部大开发对接。 即通过陆地丝绸之路向北穿过西安,从兰州进入新亚欧大陆桥,再通过新疆进入中亚和欧洲。

这样,西部的资源和产品就可以通过这条路线走出陆地。 其中可以从南方通过昆明前往南亚,打通了大通道。 一旦通道建立,西部的一些重要地区也可以利用海外资源。 例如云南的油气管道已经畅通,通到昆明,将来还会进一步向西部延伸到重庆。 这些能源资源对西部的快速发展构成能源保障,使之发挥西部的特点。 这和以前我们向东开放完全不同。 这个向西开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菱形经济圈将整体带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如果这四个地区形成一个板块,建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空和管道等综合交通互联网,将在经济新常态下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为什么破局了

四地共同快速发展交通必须先行

nbd :正如前面所说,菱形经济圈的构想必须是完整的。 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 菱形经济圈的具体建设必须处理那些问题,怎么办?

陈耀:在我看来,也许有必要首先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实现互联互通。 现在需要交通先行。 成都到昆明,重庆到昆明需要建设高速轨道交通,目前部分已经开始规划。

二是新常态下建设新经济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由于该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与西北相连,因此生态保护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本地区,还影响到下游。

第三,在产业合作中,要根据各自的比较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形成分工合作的结构,不重复建设。

产业合作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打破“一亩三地”的思维方式,不要只考虑自己行政区域内的资源配置,而要通过合作相互配合,形成抱团快速发展。

最后,要形成联系密切的经济区,还是需要详细的规划,国家顶层的设计。

标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菱形经济圈将整体带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