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1月21日的7级阵风洗礼后,北京的上空蓝天依然持续。 要驱散雾霾,不仅要“等待风的到来”。 22日,在科技部社发司和科技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科技防雾霾专家座谈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就大气污染的原因和控制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如何抓好科技防雾霾工作进行了讨论。

“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围绕雾霾和光化学雾霾的形成机理、大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等6个重要任务,启动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 投入到这个特别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为24亿7400万元。 》科技部21世纪中心副主任柯兵在会上介绍。

弄清雾霾的原因

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从普通民众,到大气污染研究行业的专家,这都是一个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邓吉明不幸的是,一位苦于不能车牌的记者向他抛出的问题。 “一项研究表明,汽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只有3%—4%左右,所占比例这么小,为什么还要严格限购? ”

事实上,pm2.5来源多、复杂,其化学成分既来自直接排放,也来自二次变换。 邓吉明说“不到4%”的结论是计算了汽车尾气在一次排放中所占的比例,说明在二次转换中,汽车尾气是对雾有贡献的“大户”。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省略了“一次”一词,引起广泛误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鲍晓峰还有一个身份——国家环境保护部汽车污染监测中心主任。 在他看来,不仅是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的尾气,道路以外的移动源的尾气也不能忽视。 非道路移动源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小型通用机械、柴油发电机组、船舶、铁路内燃机车、飞机等。

目前,关于雾霾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科学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知。 要点掌握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演变特征和成因机制,揭示pm2.5爆炸性增长的主因子,是大气污染成因和控制技术研究要点需要特别处理的两个基础科学问题之一。

判断雾霾对健康的影响

除了查明雾霾的原因外,研究颗粒物等污染物与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的关系,是大气污染原因和控制技术研究重点需要特别克服的另一个基础科学问题。 雾霾会给人体健康带来那些影响,同样也是公众迫切关注的问题。

最近,从脑组织中检出pm2.5粒子的报道加剧了人们对雾霾对健康影响的担忧。 北京大学教授邱兴华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体中检测出多种过去无法检测的微量物质,脑组织中检测出pm2.5颗粒物,并未证明颗粒物会影响健康。

“虽然国内对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国内对雾霾与健康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起步甚晚。 公众对健康问题很敏感,一个研究小组一旦有相关的新发现,就有可能被媒体无限放大,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邱兴华指出。

长期从事环境健康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晓丽认为,暴露在雾霾环境中的时效性,对健康的影响不同。 利用短期暴露对急性应激反应的风险评估结果,即单位浓度暴露水平下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估长时间暴露对慢性健康损伤的风险,可能会高估风险。

雾霾对健康的影响,每个人都想知道的越来越多。 与判断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科学难题相比,大气污染的原因和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特别列出了任务清单。 大气污染暴露评估和健康效果早期识别技术的研究、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急性和慢性健康损伤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典型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研究等。

突破三大共性防治技术

21世纪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在《232》中概述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控制技术研究要点专业的总体目标。 除了上述需要处理的两个基础科学问题外,还要突破三个共性防治技术,建立两个应用示范平台。

针对3种共性防治技术,特别项目给出了具体的任务指标。 突破大气污染精细化监测预警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和120小时以上精细化预报能力的典型重污染领域全过程治理技术能力,技术和治理进步对大气污染减排能力的贡献率提高20%左右联防联控支持技术实力,完全空燃气

在两种应用示范平台上,贯彻基础研究—通用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等联防联控示范区,形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支持主要地区减少重污染天气、完成重大活动空燃气质量。 建立大气环境技术转换服务平台,支持创新创业,大幅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市场占有率。

标题:““十三五”科技治霾 24亿将花在哪?”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