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9字,读完约2分钟

经过记者王辛夷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过渡的新常态阶段,曾经以三驾马车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需要。

6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快速发展战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新书发布会。

刘元春面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的解体,新常态对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增长动力来看,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动力源都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官僚审查不再是gdp论的英雄,迄今为止地方官僚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激励明显减弱。 另一方面,老龄化迅速发展,人口红利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刘元春指出,新改革都很硬朗,推进难度大,体制改革红利比以前减弱。

新常态对金融业的挑战不亚于实体经济。 刘元春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性减弱,宏观流动性充裕,微观流动性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一书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的新特点证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导因素不是以前流传的总诉求不足,而是潜在增速下滑。 不是以前流传的周期性变动,而是结构性倾向的下降。

这本书通过计算1979年至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发现未来,现实经济增长率将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下降,预计年至年经济增长率将下降6.3%。

刘元春认为,中长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容易拉动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这是因为,不应过度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他建议,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下,应采取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应对未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标题:“人大学者:不应过度依靠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