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8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李彪按经毕陆名

6月26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快速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 )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 在综合快速发展指数方面,北京整体最强,天津支撑力快速增长,河北辐射力快速上升。

在肯定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在协同生态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仍是短板,更重要的是,由于京津冀产业梯度落差大,产业合作进展缓慢。

用多项指标衡量京津冀的现状

蓝皮书主要起草人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叶堂林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首要问题之一是产业同构严重,这意味着三地竞争将加剧。 需要形成产业之间健全的相互作用。 例如,北京未来快速发展高精锐产业第一,天津高端装备制造业第一,河北承接北京天津产业转移第一,还有劳动密集型、装配加工等产业升级。

“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最新测评:三地产业梯度落差大  导致协同进展比较慢”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据报道,建立数理模型,用指数定量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水平,在综合快速发展指数方面,北京整体最强,天津支撑力迅速增长,河北辐射力迅速上升。 其中,在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5个指标方面,北京的指数得分远远超过天津、河北。

蓝皮书指出,到2030年,北京人口承载力为3000万人左右,天津人口承载力为2000万人左右。 河北省各地市的承载力从340万人到1300万人不等。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地区人口承载力以京津和京保石两主轴沿线城市最大,应据此疏散产业和人口。

叶堂林认为,京津、京保、京唐是未来京津冀点位快速发展的轴线,京津冀地区尚处于人口承载的空之间,关键是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承载压力首要集中在北京、天津。

事实上,在解决“大城市病”的迫切诉求下,人口控制一直是北京市快速发展规划的重要副本。 北京常住人口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增长率为2172.9万人,城镇六区常住人口实现同比减少3%的拐点。

叶堂林表示,解决人口压力的方法是从地区的快速发展中建立“反磁力基地”。 一方面是将城市中心的人口吸引到反磁力基地,另一方面是阻止想进入外来城市中心的人。 通州区和雄安新区是京津冀重要的反磁力基地。

河北省难对京津产业逆差

京津冀合作推进快速发展三年来,产业转移无疑是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河北各地也为了接收京津转移产业的落地而建设了工业园区,并召开了投资介绍会。

但是,蓝皮书也提出京津冀产业梯度落差大,产业协同发展缓慢。 从目前产业协同过程中的产业承接情况来看,河北省承接的北京产业大多还处于低水平,如第一产业以北京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为中心进行产业合作; 第三产业多集中在物流、旅游等以前流传下来的服务领域; 第二产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能耗高的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由于河北产业配套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政策环境约束,导致接受度低、产业集聚缓慢。

“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最新测评:三地产业梯度落差大  导致协同进展比较慢”

京津冀产业之所以难以合作,是因为三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差距太大,河北省不容易反向吸引京津两地产业。

为此,蓝皮书提出了形成“反磁力中心”的建议。 河北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几个点上,迅速提高产业支撑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实现与北京天津两地区产业环境的无缝对接,不断快速发展聚集,最终以支撑平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实现产业支撑能力的

而且,产业同构也是京津冀产业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 的原因,蓝皮书强调,首先是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通过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导致缺乏整体大局意识,更加严重的产业雷同问题,产业结构雷同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条块分割。

叶堂林认为,同构意味着产业竞争比较激烈,产业快速发展有适度竞争,关键是需要形成良性互动。 要形成的是产业内的水平同构,就是不借助地区快速发展不同产业,消除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标题:“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最新测评:三地产业梯度落差大 导致协同进展比较慢”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5896.html